在当前环保意识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水处理工程作为保障水资源安全的重要环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其中,农药残留的去除成为近年来研究和应用的重点之一。惠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城市之一,在新能源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走在前列,其水处理工程中对农药残留的有效去除技术也逐渐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
农药是现代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泛用于防治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然而,随着农药的长期使用,大量未被降解的农药及其代谢产物通过地表径流、地下水渗透等方式进入自然水体,最终汇入河流、湖泊甚至饮用水源。这些残留物质不仅难以降解,还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例如影响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甚至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风险。
惠州地处珠江三角洲东部,农业活动频繁,加之工业发展迅速,水体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因此,在水处理过程中如何高效去除农药残留,已成为当地水务部门和环保机构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
目前常见的农药主要包括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三嗪类等。这些化合物结构稳定、脂溶性强,传统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往往难以将其彻底去除。此外,部分农药在水中浓度较低(ppb级),但毒性高,使得检测和去除难度进一步加大。
由于不同类型的农药具有不同的理化性质,因此在水处理过程中需要采用针对性的技术手段进行处理。单一的处理工艺通常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必须结合多种技术形成综合处理体系。
活性炭吸附是一种较为成熟的物理去除技术,尤其适用于去除有机污染物。惠州市的部分水厂已将粉末活性炭(PAC)或颗粒活性炭(GAC)作为预处理或深度处理单元,有效吸附水中的有机磷、拟除虫菊酯类农药。该方法操作简单、成本可控,但存在活性炭再生困难、吸附容量有限等问题。
高级氧化技术利用强氧化性自由基(如·OH、SO₄^−·)攻击农药分子,使其发生开环、断键等反应,最终实现矿化分解。常见的AOPs包括臭氧氧化、Fenton氧化、光催化氧化、电化学氧化等。
惠州市部分新建或升级改造的水处理设施中引入了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组合工艺,不仅提高了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效率,还增强了系统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实践表明,这种组合工艺对三嗪类和有机磷类农药的去除率可达90%以上。
膜分离技术如超滤(UF)、纳滤(NF)和反渗透(RO)在去除微量有机污染物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性能。尤其是纳滤和反渗透膜,能够有效截留大部分农药分子。但由于膜材料价格较高、运行能耗大,目前主要用于高端供水项目或作为深度处理单元。
生物处理技术通过微生物降解作用将农药转化为无害或低毒物质,具有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点。惠州市部分污水处理厂尝试引入高效降解菌株或构建人工湿地系统,以增强对农药残留的去除能力。尽管该技术处理周期较长,但在农村地区或分散式污水处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针对农药残留问题,单一技术往往难以满足日益严格的水质标准。因此,惠州在水处理工程中更倾向于采用“多级屏障”设计理念,即将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技术有机结合,形成协同处理体系。
例如,某地净水厂采用“混凝沉淀+臭氧氧化+生物活性炭”的三级处理流程,显著提升了对多种类型农药的去除效率。同时,结合在线监测系统和智能控制系统,可以实时掌握水质变化,动态调整运行参数,确保出水安全稳定。
未来,随着新型纳米材料、光催化剂、酶催化等前沿技术的发展,农药残留的去除效率有望进一步提升。此外,加强源头控制,推广绿色农业和生态种植模式,从源头减少农药使用量,也是从根本上解决水体污染问题的关键。
惠州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在新能源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面对农药残留这一复杂的水污染问题,水处理工程正朝着多元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相结合,惠州不仅为本地居民提供了更加安全可靠的饮用水资源,也为全国其他地区的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