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水处理工程作为保障水资源安全的重要环节,其技术要求和处理标准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在惠州这样工业密集、水资源需求旺盛的城市,如何有效去除水中的有害物质,如砷(As),已成为水处理工程中不可忽视的课题。
砷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类金属元素,具有较强的毒性,尤其以三价砷(As(III))和五价砷(As(V))的形式对人体危害最大。长期饮用含砷量超标的水,可能引发皮肤病变、癌症、心血管疾病等多种健康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饮用水中砷的标准设定为0.01 mg/L,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也将砷的限值设定为0.01 mg/L,体现了对砷污染治理的高度重视。
在惠州地区,砷的污染源主要包括工业排放、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地质因素。尤其是电子制造、电镀、农药生产等行业的废水排放,往往含有较高浓度的砷化物。此外,部分地区的地下水由于地质构造原因,天然含砷量偏高,进一步增加了水处理的难度。
目前,水处理工程中常用的除砷方法包括化学沉淀法、吸附法、离子交换法、膜分离法以及生物处理法等。这些方法各有优劣,适用于不同水质条件和处理规模。
化学沉淀法是通过向水中投加石灰、铁盐或铝盐等药剂,使砷形成难溶性沉淀物而被去除。其中,铁盐(如硫酸铁、氯化铁)和铝盐(如聚合氯化铝)因价格低廉、操作简便,在实际工程中应用较为广泛。该方法对五价砷去除效果较好,但对三价砷的去除效率较低,通常需要配合氧化预处理使用。
吸附法利用特定材料对砷的选择性吸附能力进行去除,常用材料包括活性氧化铁、活性炭、沸石、纳米材料等。近年来,随着新型高效吸附材料的研发,吸附法在小型水处理系统和分散式供水中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例如,负载铁的多孔材料能够实现对低浓度砷的深度去除,且再生性能良好。
离子交换法通过树脂对砷酸根或亚砷酸根的交换作用达到去除目的。该方法适用于含砷浓度较低的水源,但树脂易受其他阴离子干扰,且运行成本较高,因此在大型集中式水厂中应用较少。
反渗透(RO)、纳滤(NF)等膜分离技术对砷具有较高的截留率,尤其适用于对水质要求较高的场合。然而,膜法处理存在能耗高、产水率低、浓水处置困难等问题,限制了其在大规模工程中的推广。
生物处理法利用微生物或植物对砷的转化与富集能力进行去除,具有环境友好、成本低廉的优势。例如,某些细菌可将有毒的三价砷转化为相对稳定的五价砷,再通过沉淀或吸附进一步去除。虽然该方法尚处于研究阶段,但在未来绿色水处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惠州地处珠江三角洲,区域水资源丰富,但工业活动频繁,导致局部地区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砷污染。针对这一现状,惠州市环保部门和水务企业积极引进先进的除砷技术和设备,推动水处理工艺升级。
在实际应用中,许多水厂采用“混凝—沉淀—过滤”组合工艺,通过添加铁盐或铝盐实现砷的有效去除。同时,部分新建项目尝试引入吸附材料或膜技术,以应对日益严格的水质标准。此外,一些科研机构也在探索基于纳米材料的新型除砷工艺,力求在保证处理效果的同时降低运行成本。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惠州地区的除砷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水源中砷的形态复杂多变,单一处理技术难以满足所有工况;另一方面,随着用水标准的提升,对出水砷含量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亟需开发集成化、智能化的处理系统。
在新能源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水处理工程不仅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对于惠州这样的城市而言,科学合理地选择和优化除砷技术,不仅有助于提升供水质量,也为构建绿色低碳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相信在水处理领域去除砷的技术手段将更加成熟与高效,为城市水资源安全保驾护航。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