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光伏发电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绿色低碳转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实现能源与农业的双重效益,成为各地探索的重点方向之一。广东省惠州市依托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政策支持,积极探索“光伏+农业”的融合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新路径。
惠州地处珠江三角洲东部,气候温暖湿润,光照资源充足,年均日照时数可达2000小时以上,为光伏发电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基础。同时,惠州农业资源丰富,耕地面积广阔,具备发展光伏农业结合模式的天然优势。在此背景下,当地政府积极引导企业、农户参与光伏农业项目,推动土地复合利用,提升单位面积产出效益。
在具体实践中,惠州主要采取了“农光互补”和“渔光互补”两种典型模式。所谓“农光互补”,是指在不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的前提下,在农田上方架设光伏组件进行发电,形成“上可发电、下可种植”的空间立体开发模式。例如,在部分蔬菜大棚、果园及中药材种植基地,通过合理设计光伏支架高度和密度,确保阳光能够透过光伏板照射到作物表面,从而实现发电与农业生产的双赢。
“渔光互补”则是在水产养殖区域布设光伏阵列,如在鱼塘、水库等水域上方安装漂浮式或固定式光伏系统,既不占用额外土地资源,又能有效提高水面利用率。这种方式不仅降低了水温变化对鱼类生长的影响,还能减少水分蒸发,改善养殖环境。目前,惠州多个区县已建成规模化的渔光互补项目,形成了集发电、养殖、观光于一体的综合型农业园区。
除了技术层面的创新,惠州在政策机制上也进行了积极探索。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用地保障、电网接入便利化等,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光伏农业项目。同时,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光伏组件与农业设施的深度融合,研发出适合本地气候和农作物需求的新型光伏材料与结构体系。
在实施过程中,惠州还注重构建多元化的利益联结机制。一方面,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带动周边农民参与项目建设与运营,拓宽收入渠道;另一方面,将部分光伏发电收益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进一步增强了项目的社会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光伏农业的发展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随着一批光伏农业项目的落地,不仅带动了当地就业,还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一些地区借助光伏园区打造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线路,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休闲农业的转型升级。
当然,光伏农业作为一种新兴模式,在推进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初期投资成本较高、技术集成难度大、农业与电力管理协调机制尚需完善等问题。对此,惠州正逐步优化政策配套,强化技术研发和标准体系建设,努力破解制约因素,推动光伏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总体来看,惠州在光伏农业结合模式上的探索,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也为能源绿色转型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这一模式有望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成为实现“双碳”目标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力量。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