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处理工程中,藻类的去除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随着全球水资源的日益紧张和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加剧,藻类过度繁殖已成为影响水质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藻类不仅会降低水的透明度、产生异味,还可能释放毒素,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威胁。因此,如何高效、经济地去除水中的藻类,成为水处理工程中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藻类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水体中的光合生物,种类繁多,包括绿藻、蓝藻(蓝细菌)、硅藻等。在适宜的温度、光照和营养条件下,藻类会迅速繁殖,形成“水华”或“赤潮”。藻类大量繁殖会导致水中溶解氧含量剧烈波动,夜间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可能导致鱼类死亡;同时,藻类分泌的代谢产物如藻毒素、土臭素等会影响饮用水的安全性和口感。
此外,在常规水处理过程中,藻类的存在会增加混凝剂的使用量,降低沉淀和过滤效率,甚至堵塞滤池,增加运行成本。因此,有效去除藻类对于保障水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物理方法是水处理工程中较为基础且直接的除藻手段,主要包括格栅拦截、沉淀分离、气浮技术和膜分离等。
1. 格栅拦截
适用于大型水厂进水口,通过设置粗细格栅,可拦截较大的藻类团块和漂浮物,防止后续设备堵塞。
2. 沉淀与气浮
在常规混凝沉淀工艺中,投加聚合氯化铝(PAC)或硫酸铝等混凝剂,使藻类颗粒凝聚成较大絮体后沉降。对于密度较小、不易沉降的藻类,采用溶气气浮技术更为有效,通过微小气泡附着于藻类颗粒表面,促使其上浮并被刮除。
3. 膜分离技术
超滤(UF)或纳滤(NF)膜能够有效截留藻类及其代谢产物,具有较高的去除率。但该方法投资及运行成本较高,且存在膜污染问题,通常用于对水质要求较高的场合。
化学方法主要通过投加药剂破坏藻类细胞结构或抑制其生长,常见的有氧化法、混凝强化法和灭藻剂使用等。
1. 氧化法
常用氧化剂包括高锰酸钾、次氯酸钠、臭氧等。这些强氧化剂可以破坏藻类细胞壁,杀灭藻类,并分解其代谢产物。例如,臭氧不仅能有效去除藻类,还能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和异味,但臭氧系统投资大,操作复杂。
2. 混凝强化法
在常规混凝基础上添加助凝剂(如粉末活性炭、黏土等),提高对藻类的去除效率。该方法操作简便、成本较低,适用于中小型水厂。
3. 灭藻剂使用
如铜盐(硫酸铜)、季铵盐等可抑制藻类生长,但长期使用可能造成二次污染,且易导致藻类抗药性增强,因此应谨慎使用。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保理念的推广,生物方法逐渐受到重视。该方法利用水生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控制藻类数量,主要包括:
1. 投放滤食性鱼类
如鲢鱼、鳙鱼等,能以藻类为食,从而达到控藻目的。这种方法已在部分湖泊治理中取得良好效果,但在自来水水源保护中应用较少。
2. 构建人工湿地
通过种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结合微生物降解作用,吸收氮磷营养物质,间接抑制藻类生长。
3. 利用藻类拮抗微生物
某些细菌和真菌能分泌抑制藻类生长的物质,这种生物控藻技术正处于研究阶段,未来有望实现规模化应用。
由于藻类问题往往具有季节性和突发性,单一方法难以长期有效应对。因此,在实际水处理工程中,建议采取“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策略:
综上所述,藻类去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根据水源特性、藻类种类和季节变化等因素,灵活选择合适的技术组合。只有通过科学规划、精细管理与技术创新相结合,才能有效保障供水水质安全,推动水处理工程可持续发展。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