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处理工程中,去除悬浮物是确保水质达标的关键环节之一。悬浮物是指水中不能溶解、但以固体颗粒形式存在的物质,它们可能来源于自然环境中的泥沙、藻类、有机碎屑,也可能来自工业废水或城市污水中的杂质。这些悬浮物不仅影响水的感官质量(如浑浊度),还可能携带病原微生物或吸附有害化学物质,进而对后续处理工艺和最终出水水质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科学有效地去除悬浮物是水处理系统设计与运行的核心任务之一。
根据粒径大小,悬浮物通常可以分为三类:粗大悬浮物(粒径大于1 mm)、细小悬浮物(粒径在0.1~1 mm之间)以及胶体颗粒(粒径小于0.1 mm)。不同类型的悬浮物需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技术进行有效去除。
粗大悬浮物主要通过物理拦截的方式去除,例如格栅和筛网等设施;而细小悬浮物则需依靠沉淀、气浮等重力或浮力分离技术;至于胶体颗粒,由于其表面带有电荷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易自然沉降,必须借助混凝剂或絮凝剂来破坏其稳定性并使其凝聚成较大颗粒后再进行分离。
这是水处理流程中最前端的预处理单元。格栅主要用于拦截较大的漂浮物和悬浮固体,如树枝、塑料袋、纸张等,防止后续设备堵塞或损坏。筛网则用于进一步截留较小的颗粒物质,常见于工业废水处理中,尤其适用于含有大量纤维或细小颗粒的废水。
沉淀是一种基于重力分离原理的物理过程,广泛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和饮用水处理厂。通过设置初沉池或二沉池,使水流速度降低,从而让密度大于水的悬浮颗粒在重力作用下逐渐下沉至池底,形成污泥。沉淀法对去除粗大和部分细小悬浮物非常有效,但对胶体颗粒效果较差。
当水中存在大量胶体或微小颗粒时,单纯的沉淀难以实现高效去除。此时就需要加入混凝剂(如硫酸铝、聚合氯化铝PAC、铁盐等),通过压缩双电层、吸附架桥等作用,使胶体脱稳并聚集形成较大的絮状物(即“矾花”)。随后,在絮凝池中通过缓慢搅拌促进絮体进一步增大,以便于后续的沉淀或过滤操作。
过滤是去除水中残余悬浮物的最后一道屏障,通常设置在沉淀或澄清之后。常用的滤池包括快滤池、虹吸滤池、压力滤池等,滤料一般由石英砂、无烟煤、活性炭等组成。过滤不仅能有效去除细小颗粒,还能部分去除有机物、细菌及色度,是保障出水水质的重要环节。
对于密度接近或小于水的悬浮物(如油脂、藻类等),传统沉淀法效果不佳,此时可采用气浮技术。气浮的基本原理是将空气以微小气泡的形式注入水中,使悬浮颗粒附着在气泡上,并随气泡上升至水面形成浮渣,然后通过刮渣装置将其去除。常见的气浮设备包括溶气气浮(DAF)、涡凹气浮(CAF)等,广泛应用于含油废水和轻质悬浮物较多的水处理场景中。
以某城市污水处理厂为例,其进水中含有大量生活污水和少量工业废水,悬浮物浓度较高。该厂采用了“格栅+初沉池+生物处理+二沉池+过滤”的综合处理工艺。其中,粗格栅和细格栅分别拦截大块杂物和较小颗粒,初沉池去除约50%~60%的悬浮物和部分有机负荷,生物处理段完成有机物的降解,二沉池进一步分离活性污泥和清水,最后通过砂滤进一步去除残留的细小颗粒,确保出水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再如某地表水处理厂,水源为水库水,雨季时悬浮物含量剧增。该厂采用“预沉池+混凝-沉淀-过滤”工艺流程。预沉池用于去除大颗粒泥沙,混凝阶段投加聚合氯化铝和聚丙烯酰胺,显著提高了沉淀效率,最终通过多介质过滤器保证出水清澈透明,满足饮用水卫生要求。
随着水资源日益紧张和环保要求不断提高,水处理工程中对悬浮物去除的要求也日趋严格。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综上所述,去除悬浮物是水处理工程中的基础而关键环节,涉及物理、化学等多种技术手段的协同应用。通过合理选择和组合处理工艺,可以有效提高水质净化效率,保障用水安全,推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