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保障农村居民饮水安全,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因此,科学合理地制定农村饮用水安全处理技术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村饮用水主要来源于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山泉水等,受自然环境和人为活动的影响较大。常见的水质问题包括浑浊度高、细菌超标、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等。针对不同水源类型及水质特点,应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水处理技术方案。
对于以地表水为主要水源的农村地区,通常需要进行常规净水处理。其基本工艺流程包括:预处理、混凝沉淀、过滤和消毒。预处理主要是通过格栅、沉砂池等设施去除水中较大的悬浮物和泥沙;混凝沉淀则是投加聚合氯化铝或硫酸铝等药剂,使水中的细小颗粒凝聚成大颗粒后沉降;过滤环节常用石英砂滤池或活性炭滤池,进一步去除残留的悬浮物和部分有机物;最后通过次氯酸钠发生器或二氧化氯发生器进行消毒处理,杀灭水中的病原微生物,确保出水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的要求。
对于地下水源,虽然水质相对较好,但仍可能存在铁、锰、氟、硝酸盐等超标问题。针对这类水源,常采用曝气氧化+过滤组合工艺来去除铁锰。具体做法是先将地下水进行充分曝气,使溶解态的二价铁和二价锰被氧化为不溶性沉淀物,再通过锰砂滤料进行过滤去除。若水中氟含量超标,则可采用活性氧化铝吸附法或电渗析法进行除氟处理;若硝酸盐含量偏高,可考虑使用反渗透或离子交换技术进行脱硝处理。
在一些偏远山区或供水规模较小的村庄,由于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有限,宜采用简易高效的分散式供水技术。例如,推广使用家用净水器、太阳能紫外线消毒设备、漂白粉片消毒等方法,既能满足日常用水需求,又便于操作管理。同时,还可结合雨水收集系统,建设小型雨水利用工程,作为季节性补充水源。
为了提高农村饮用水处理系统的运行管理水平,应加强水质监测体系建设。建议在集中式供水工程中设立水质检测室,配备必要的检测仪器,定期对水源水、出厂水和末梢水进行检测;对于分散式供水点,可通过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或建立区域中心实验室的方式开展水质检测工作。此外,还应加强对供水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提升其专业素质和应急处置能力。
在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处理技术方案的过程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与运营。同时,要广泛开展饮水安全知识宣传,增强农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总之,农村饮用水安全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性强、社会关注度高的系统工程。只有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分类施策,才能真正实现从“有水喝”向“喝好水”的转变,切实保障广大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和身体健康。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