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建设中的重要课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入城市河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溶解氧下降、底泥污染严重,最终形成黑臭水体。这不仅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还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与水处理系统建设方案,成为城市管理者亟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应明确黑臭水体成因,做到“对症下药”。城市黑臭水体的主要成因包括:一是点源污染,如工业企业排放、污水处理厂超负荷运行或未达标排放;二是面源污染,如雨水冲刷地表带来的污染物进入水体;三是内源污染,即底泥中沉积的有机物在特定条件下释放出有害物质;四是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水流不畅导致污染物滞留积累。针对这些成因,治理工作应从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和活水循环等多个方面入手。
控源截污是治理工作的首要任务。要全面排查城市排水管网系统,完善雨污分流体系,防止雨水和污水混流造成二次污染。同时,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和覆盖率,确保所有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都能得到有效处理。对于沿河排污口,应进行封堵或接入市政管网,并设立在线监测系统,实现对水质的动态监管。
其次,开展清淤疏浚工程,改善水体环境。对于已形成黑臭的水体,应根据底泥污染程度采取机械清淤或环保清淤技术,清除沉积污染物,减少内源污染负荷。清淤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扰动底泥造成二次污染,并妥善处理清淤产生的污泥,防止造成新的环境污染。
在完成基础治理后,应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构建人工湿地、种植水生植物、投放微生物菌剂等方式,恢复水体的生物多样性和自净能力。例如,在河道两侧设置植被缓冲带,可有效拦截和降解污染物;在水体中引入沉水植物和浮游生物,有助于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抑制藻类过度生长。此外,还可以利用曝气增氧设备提高水中溶解氧含量,改善水质。
为实现水体的长期稳定改善,必须建立完善的水系连通与活水循环机制。许多城市水体之所以出现黑臭现象,是因为水流停滞、更新周期长。因此,应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打通断头浜、疏通排水通道,增强水体流动性。同时,合理调配水资源,利用上游清洁水源补充下游水量,促进污染物稀释扩散,维持水体生态平衡。
除了工程技术手段,还需加强制度建设和长效管理。应建立健全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强化属地管理责任。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建立有奖举报机制,营造全民治水的良好氛围。同时,依托智慧水务平台,整合水质监测、预警预报、应急响应等功能,实现对城市水体的智能化管理。
在资金保障方面,应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吸引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水体治理与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政府可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重点项目建设,确保治理工作持续推进。
总之,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工程,需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多措并举。通过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活水循环以及长效机制建设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