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处理工程中,去除有机物是保障水质安全的关键环节。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日益增加,这些有机物不仅可能影响水的感官特性,如颜色、气味和味道,还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因此,研究并应用高效的有机物去除技术,成为水处理领域的重点方向。
有机物在水中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天然有机物(如腐殖酸、富里酸)和人工合成有机物(如农药、药物残留、工业溶剂等)。根据其可生物降解性,有机物可分为易降解有机物和难降解有机物。不同类型的有机物需要采用不同的去除策略,通常涉及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处理方法的综合应用。
一、物理处理法
物理方法主要是通过物理作用将水中的有机物分离或去除,常见的有吸附、膜分离和沉淀过滤等技术。
吸附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物理处理手段,活性炭因其巨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微孔结构,被广泛用于去除水中溶解性有机物。颗粒活性炭(GAC)和粉末活性炭(PAC)各有优势,前者适用于连续运行系统,后者则适合应对突发性的水质变化。
膜分离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主要包括超滤(UF)、纳滤(NF)和反渗透(RO)等。其中,超滤主要用于去除大分子有机物和胶体物质;纳滤和反渗透则能有效截留小分子有机物,但能耗较高,且容易产生浓水问题,需结合其他工艺共同使用。
二、化学氧化法
化学氧化是通过强氧化剂破坏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将其转化为无害或低毒的小分子物质,甚至矿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常见的氧化剂包括臭氧(O₃)、高锰酸钾(KMnO₄)、过氧化氢(H₂O₂)以及Fenton试剂(Fe²⁺/H₂O₂体系)等。
臭氧氧化能力强,反应速度快,能够有效去除色度、异味及部分有机污染物,同时具有一定的消毒效果。但由于臭氧不稳定,需现场制备,且对某些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效率有限,常与活性炭联合使用,形成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O₃-BAC),以提高整体处理效果。
高级氧化工艺(AOPs)则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主要通过产生活性极高的羟基自由基(·OH)来实现有机物的深度氧化。例如,紫外光(UV)与H₂O₂联用的UV/H₂O₂工艺,能够在光照条件下激发H₂O₂生成·OH,显著增强氧化能力。这类工艺适用于处理高浓度、难降解的有机废水,但也存在设备投资高、运行成本大的缺点。
三、生物处理法
生物处理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有机物分解为CO₂、H₂O和其他无机物的过程,具有经济高效、环境友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中。
好氧生物处理是最常见的生物处理方式,适用于可生化性较好的有机物。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活性污泥法通过曝气提供氧气,使微生物在悬浮状态下进行有机物降解;而生物膜法则是在填料表面形成生物膜,附着生长的微生物对水流中的有机物进行吸附和降解。
对于可生化性较差的有机物,则需要采用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厌氧消化不仅能降低有机负荷,还能产生沼气作为能源回收。该工艺多用于高浓度有机废水的预处理阶段。
为了提升生物处理的效果,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改进型工艺,如序批式反应器(SBR)、膜生物反应器(MBR)等。这些技术通过优化运行方式或引入膜组件,提高了系统的处理能力和稳定性。
四、组合工艺的应用
由于单一处理方法难以满足日益严格的水质标准,现代水处理工程中更倾向于采用多级串联的组合工艺,以发挥各单元技术的优势。例如,常规处理流程通常包括混凝沉淀—砂滤—活性炭吸附—臭氧氧化—消毒等步骤,而对于受污染水源或工业废水,则可能需要引入高级氧化、膜分离等深度处理技术。
一个典型的组合工艺流程可能是:原水经过预处理(如混凝、沉淀)后进入生物处理单元,随后通过臭氧氧化进一步降解残余有机物,再经活性炭吸附去除微量污染物,最后通过膜过滤确保出水水质达标。
五、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对饮用水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水处理工程中有机物去除技术正朝着高效、节能、绿色的方向发展。新型材料的研发(如改性活性炭、纳米材料)、智能化控制系统的引入、以及资源回收理念的融合,都将成为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此外,针对新兴污染物(如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微塑料等)的去除机制和技术开发,也将是科研工作者关注的重点领域。通过跨学科合作与技术创新,构建更加完善的水处理体系,将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所在。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