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水处理过程中,消毒是保障饮用水安全的重要环节。然而,随着人们对水质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消毒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问题日益受到关注。这些副产物不仅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还可能影响水的感官特性,因此,如何有效控制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已成为当前水处理领域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
常见的消毒方式包括氯化消毒、臭氧消毒、紫外线消毒等,其中氯化消毒因其成本低廉、操作简便而被广泛应用。但与此同时,氯与水中天然有机物(如腐殖酸、富里酸)发生反应后,会生成一系列三卤甲烷类(THMs)、卤乙酸类(HAAs)等消毒副产物。这些化合物具有一定的致癌风险和致突变性,长期饮用含有高浓度消毒副产物的水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采用臭氧或二氧化氯进行消毒时,也可能产生溴酸盐、亚氯酸盐等无机副产物。虽然这些物质的毒性相对较低,但在某些情况下仍需严格控制其含量。
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相关机构对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的限值均作出了明确规定。例如,《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中明确列出了多种消毒副产物的最大允许浓度。为了确保出水水质达标,必须从源头入手,采取科学合理的控制措施。
控制消毒副产物的核心目标是在保证消毒效果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有害副产物的生成。这不仅关系到公众健康,也直接影响水厂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成本。
原水中的有机物是形成消毒副产物的主要前体物质。因此,通过预处理手段降低水中有机物含量,可有效减少后续消毒过程中的副产物生成。常用的预处理方法包括混凝沉淀、活性炭吸附、生物预处理等。
混凝沉淀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悬浮颗粒和部分溶解性有机物;活性炭吸附则适用于去除小分子有机物和某些人工合成污染物;生物预处理通过微生物降解作用,可在不引入化学药剂的情况下实现对有机物的有效去除。
传统氯化消毒虽经济高效,但副产物生成量大。近年来,越来越多水厂开始尝试使用其他类型的消毒剂或组合式消毒工艺以降低副产物风险。
例如,采用二氧化氯代替次氯酸钠,可以显著减少三卤甲烷的生成;臭氧与氯联合使用时,臭氧负责前期氧化,氯用于维持余氯,这种组合方式既能提高消毒效率,又能有效控制副产物总量。此外,紫外线与氯胺结合的消毒方式也在部分地区得到应用,尤其适用于对三卤甲烷敏感的水源。
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消毒剂投加量、接触时间、pH值、温度以及水中溴离子浓度等。通过对这些参数进行精细化调控,可以在不影响消毒效果的前提下,降低副产物的生成水平。
例如,在一定范围内适当降低pH值,有助于抑制三卤甲烷的生成;合理控制氯的投加顺序和剂量,也能有效减少卤乙酸的形成。同时,延长清水池停留时间,使消毒剂与有机物充分反应后再进入管网,也有助于降低管网中副产物的持续生成。
高级氧化技术(AOPs)近年来在水处理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该技术利用强氧化剂(如羟基自由基、硫酸根自由基)对水中有机污染物进行深度氧化分解,不仅能有效去除微量有机物,还能破坏副产物前体结构,从而从根本上减少副产物的生成。
臭氧/H₂O₂、UV/H₂O₂、Fenton试剂等都是典型的高级氧化工艺。虽然这些技术运行成本较高,但在应对复杂水源或对水质要求较高的场景中具有显著优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饮用水的安全问题已不再局限于病原微生物的控制,更应关注由消毒过程带来的潜在化学风险。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源头治理、工艺选择、参数优化等多个层面协同推进。未来,随着新型材料和智能化控制技术的发展,水处理行业将有望在保障水质安全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消毒过程的绿色性和可持续性。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