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污水因其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高且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若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将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科学合理地设计医院污水消毒处理与达标排放方案,是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医院污水主要包括诊疗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实验室冲洗水等,其水质特征表现为有机物含量较高、悬浮物多、氨氮浓度大,并可能携带致病菌、病毒及药物残留等有害物质。因此,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不仅要实现常规的物理化学指标达标,还必须确保微生物指标符合国家排放标准。
针对医院污水的特点,通常采用“预处理+生化处理+深度处理+消毒”四级处理工艺。预处理阶段主要通过格栅、沉砂池和调节池去除污水中的大颗粒悬浮物和部分有机负荷,同时均衡水质水量,为后续处理提供稳定条件。随后进入生化处理环节,采用活性污泥法或生物膜法降解有机污染物,有效降低COD(化学需氧量)和BOD₅(五日生化需氧量),并同步去除氨氮和磷。
在完成初步净化后,污水还需经过深度处理以进一步去除残留的细小悬浮物、难降解有机物及微量污染物。常用的深度处理技术包括混凝沉淀、过滤、活性炭吸附等,必要时还可引入臭氧氧化或膜分离技术,以提升出水水质。
消毒是医院污水处理流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目的在于杀灭污水中可能存在的各类病原微生物,防止疾病传播。目前常用的消毒方法有液氯消毒、次氯酸钠消毒、紫外线消毒和臭氧消毒等。其中,液氯消毒成本低、效果稳定,但存在余氯残留和二次污染风险;次氯酸钠则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较高的优点,适合中小型医院使用;紫外线消毒无化学残留,环保性能好,但对水中悬浮物要求较高;臭氧消毒能力强,杀菌谱广,但设备投资和运行费用相对较高。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医院规模、排水去向、环境影响评估等因素综合选择合适的消毒方式。
为了确保医院污水处理系统长期稳定运行并达到排放标准,还需建立完善的监测与运维体系。建议配置在线水质监测仪表,实时掌握进水水质和处理效果,并定期对处理设施进行检修和清洗。此外,应对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
在排放标准方面,医院污水处理后的出水应满足《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466-2005)的要求,重点控制粪大肠菌群数、肠道致病菌、化学需氧量、悬浮物、氨氮等指标。对于排入敏感水域或用于回用的出水,还需进一步执行更高标准,如《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甚至类IV类水体标准。
综上所述,医院污水的消毒处理与达标排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从源头控制、工艺设计、设备选型、运行管理等多个方面统筹考虑。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处理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医院污水的安全处置与资源化利用,助力绿色医院建设与生态文明发展。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