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水处理工程作为保障居民用水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其运行效率和成本控制问题备受关注。惠州作为珠三角地区的重要城市,近年来在水处理领域投入了大量资源,水处理药剂的消耗量逐年上升,药剂成本在整体运营成本中占据较大比重。因此,如何科学统计药剂消耗量并采取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成为当前水处理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惠州地区的水处理工程主要包括城市供水处理、污水处理及工业废水处理等几大类。不同类型的水处理工程所使用的药剂种类和消耗量存在明显差异。例如,城市供水处理中常用的药剂包括混凝剂(如聚合氯化铝、硫酸铝)、助凝剂(如聚丙烯酰胺)、消毒剂(如次氯酸钠、二氧化氯)等;而污水处理则主要使用絮凝剂、脱色剂、营养剂以及pH调节剂等。
据统计,2023年惠州市污水处理厂年均药剂消耗量约为1500吨,其中聚合氯化铝和聚丙烯酰胺占比较大,分别约为45%和30%。而供水处理厂年均药剂使用量约为800吨,次氯酸钠和聚合氯化铝为主要消耗品种。药剂成本在整体运营成本中的占比普遍在20%~35%之间,个别小型水处理设施甚至高达40%以上,显示出药剂成本控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为了实现对药剂消耗的科学管理,首先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统计体系。该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药剂种类与用途分类:根据水处理工艺的不同阶段,将药剂按用途分类统计,如预处理阶段、主处理阶段、消毒阶段等,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可比性。
实时监测与记录: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实时监测药剂的投加量,并与处理水量、水质参数(如浊度、COD、氨氮等)进行关联分析,形成完整的数据链。
建立药剂消耗数据库:将日常运行数据归档,形成历史数据库,便于趋势分析、异常识别和成本预测。
药剂使用效率评估:通过对比单位水量药剂消耗量、单位污染物去除量所需药剂成本等指标,评估不同药剂或不同工艺的经济性与适用性。
在掌握药剂消耗数据的基础上,应从多个维度出发,制定科学的成本控制策略,以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
药剂投加量应根据进水水质动态调整,避免过量投加造成的浪费。可通过建立水质预测模型,结合实时监测数据,采用自动投加控制系统,实现精准投加。例如,在污水处理中,根据进水COD和SS浓度变化,动态调整聚合氯化铝和聚丙烯酰胺的投加比例,可有效降低药剂消耗量。
传统药剂虽价格低廉,但处理效率低、投加量大,反而可能增加综合成本。建议在确保处理效果的前提下,逐步引入高效、低残留的新型环保药剂。例如,改性聚合氯化铝铁、复合型高分子絮凝剂等新型药剂已在部分水厂试点应用,表现出良好的处理效果和较低的单位成本。
药剂采购成本是影响整体药剂费用的重要因素。应建立集中采购机制,与优质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批量采购、价格谈判等方式降低采购成本。同时,加强对药剂质量的检测与评估,避免因药剂质量不稳定导致处理效果下降或用量增加。
水处理工艺的优化是降低药剂依赖的根本途径。例如,通过引入生物处理技术、膜分离技术等先进工艺,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化学药剂的依赖。此外,加强设备维护与运行管理,提升处理效率,也有助于间接降低药剂使用量。
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药剂的使用效率。应定期开展药剂使用培训,提高操作人员对药剂性能、投加方法和应急处理能力的认知。同时,将药剂使用效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激励员工在保障水质达标的同时,注重成本控制。
以惠州某中型污水处理厂为例,该厂日处理能力为5万吨,2022年药剂年支出约为280万元,占总运营成本的32%。通过实施以下措施,2023年药剂成本下降至230万元,降幅达17.8%:
该案例表明,通过系统性的药剂管理与技术改进,药剂成本具有显著的压缩空间。
水处理工程中药剂消耗量的统计与成本控制,是实现绿色低碳运行和提升运营效益的关键环节。惠州地区应结合本地水质特点和工程运行实际,建立科学的数据统计体系,优化药剂使用策略,推动技术与管理双轮驱动,切实降低药剂成本,提升水处理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未来,随着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的深入应用,水处理药剂管理将更加精细化、高效化,为城市水环境治理提供坚实支撑。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