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已成为水环境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惠州作为广东省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近年来在水处理工程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和技术升级,针对重金属污染问题,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去除与达标排放方案。本文将围绕惠州水处理工程中重金属去除的技术路径、工艺流程及实际应用效果进行深入探讨。
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电镀、电子制造、化工、冶金、印染等行业排放的工业废水。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物包括镉、铬、铅、汞、砷、镍等,这些金属在水体中不易降解,具有生物累积性和毒性,长期积累会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例如,铅可损害神经系统,汞对肾脏和大脑有毒性作用,六价铬则具有强致癌性。
因此,对含有重金属的废水进行有效处理,实现达标排放,已成为水处理工程中的关键任务。
针对重金属废水的特性,惠州地区的水处理工程通常采用“物化处理+深度处理+污泥资源化”的综合处理路径,以实现高效去除重金属、保障出水水质稳定达标。
在重金属废水进入处理系统前,通常先进行物化预处理,主要包括pH调节、混凝沉淀和氧化还原反应。通过投加石灰、氢氧化钠等碱性物质,将废水的pH值调节至适宜范围,使重金属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此外,加入硫化钠、硫代硫酸钠等还原剂,可将高价重金属还原为低价态,进一步促进其沉淀去除。
在物化处理阶段,常加入聚合氯化铝(PAC)、聚丙烯酰胺(PAM)等混凝剂和絮凝剂,增强重金属沉淀物的凝聚效果,提高固液分离效率。此过程能有效去除悬浮态和胶态重金属,显著降低出水中重金属的浓度。
对于某些难以通过常规方法去除的微量重金属,惠州的水处理工程中普遍采用活性炭吸附、离子交换树脂或膜分离技术进行深度处理。活性炭因其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吸附能力,适用于去除低浓度的重金属离子;离子交换树脂则通过与重金属离子发生交换反应,实现选择性去除;反渗透(RO)或纳滤(NF)膜技术则可用于高要求的回用水处理或零排放系统。
重金属去除过程中产生的污泥通常含有较高浓度的重金属,需进行稳定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惠州部分水处理厂采用污泥脱水、热干化、固化/稳定化等技术,确保污泥无害化处置。同时,部分项目尝试将含重金属污泥进行资源回收,如提取有价金属或用于建筑材料的制备,实现循环经济目标。
在重金属去除过程中,要确保处理出水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或更严格的《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0-2008),需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以惠州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为例,该厂针对电镀废水中的六价铬、镍、铜等重金属,采用“pH调节+硫化物沉淀+混凝沉淀+活性炭吸附”的组合工艺,处理后出水中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同时,该厂配套建设了污泥资源化处理设施,实现了重金属污泥的无害化与资源化。
随着环保标准的日益严格,重金属废水的治理已成为水处理工程中的重中之重。惠州在重金属去除与达标排放方面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通过物化处理、深度处理与污泥资源化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提升了重金属去除效率和出水水质。未来,随着新技术如电化学处理、生物吸附等的不断发展,惠州有望在重金属废水治理领域实现更高水平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