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城市建设和工业生产中,水处理工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广东省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惠州近年来在水处理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推动了多个污水处理项目的建设与运行。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不少水处理工程面临出水水质不达标的问题,影响了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将围绕惠州水处理工程中常见的问题,特别是出水不达标的情况,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出水水质不达标的原因多种多样,通常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进水水质波动大
惠州地区工业门类繁多,包括电子、化工、电镀等行业,其排放的废水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高,导致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波动较大。例如,某些企业排放的废水中含有高浓度的氨氮、重金属或难降解有机物,超出处理系统的承受能力,从而影响处理效果。
处理工艺设计不合理
一些早期建设的污水处理厂在设计时未充分考虑未来的发展需求,工艺流程相对落后,无法有效应对当前复杂的水质状况。例如,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在处理高氨氮或高磷废水时效率较低,容易导致出水指标超标。
设备老化与运行管理不善
部分水处理设施运行多年,关键设备如曝气头、二沉池刮泥机等出现老化或故障,影响处理效率。同时,运行管理不规范,如曝气时间控制不当、污泥回流比不合理等,也会导致处理效果下降。
污泥处理与处置不当
污泥是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副产物,若处理不当,不仅影响出水水质,还可能造成二次污染。一些水处理厂未能建立完善的污泥处理系统,导致污泥堆积、臭气散发,甚至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稳定性。
突发性事故影响
在极端天气或突发事件(如暴雨、管网破裂)影响下,大量雨水或高浓度废水进入处理系统,造成冲击负荷,破坏微生物活性,进而导致出水水质恶化。
针对上述问题,惠州水处理工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升处理效率,确保出水水质稳定达标。
政府和环保部门应加强对排污企业的监管,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建立在线监测系统,实时掌握进水水质变化。对于超标的排污企业,应依法依规进行处罚,并责令限期整改。此外,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污染物排放。
针对现有处理工艺的不足,应结合实际水质情况,进行工艺改造或升级。例如,对于高氨氮废水,可采用A²O(厌氧-缺氧-好氧)工艺或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对于难降解有机物,可引入高级氧化工艺(如臭氧氧化、芬顿氧化)进行预处理;对于高磷废水,可增加化学除磷环节,如投加铝盐或铁盐。
建立完善的设备维护制度,定期检查和更换关键设备,确保系统稳定运行。同时,提升运行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通过培训和考核,增强其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优化运行参数,如合理控制曝气量、污泥浓度和回流比,有助于提高处理效率。
建设配套的污泥浓缩、脱水、干化和资源化处理设施,避免污泥二次污染。鼓励采用污泥焚烧、资源化利用等方式,实现污泥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此外,可探索将污泥用于园林绿化、建材制造等途径,拓展污泥的综合利用空间。
制定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处理设施,如事故池、应急投药系统等。在遭遇冲击负荷时,能够迅速调整运行策略,如降低进水量、加大药剂投加量或启用备用处理单元,防止系统崩溃。
以惠州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为例,该厂原设计处理能力为5000吨/日,采用传统氧化沟工艺。随着园区企业数量增加,进水水质波动频繁,出水COD、氨氮指标经常超标。经过系统分析,该厂采取了以下改造措施:
经过改造后,该厂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有效改善了区域水环境质量。
水处理工程是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基础设施。面对出水水质不达标的问题,惠州应从源头控制、工艺优化、运行管理、污泥处理和应急管理等多方面入手,构建科学高效的水处理体系。同时,应加强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推动水处理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提供坚实保障。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