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持续推动,光伏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与此同时,土地资源的紧缺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如何实现土地的高效复合利用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渔光互补”作为一种新型的土地综合利用模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广东省惠州市作为珠三角地区的重点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水域资源和良好的光照条件,为“渔光互补”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所谓“渔光互补”,是指在原有水产养殖区域上方架设光伏发电装置,形成水面发电、水下养鱼的复合利用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水面)的利用率,还有效减少了光伏电站在建设过程中对耕地的占用,同时光伏板遮挡部分阳光照射水面,有助于降低水温、减少水分蒸发,改善养殖环境,从而提升渔业产量与质量。
惠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可达2000小时以上,具备良好的太阳能资源基础。此外,惠州境内河网密布,湖泊水库众多,尤其是沿海及内陆的大量养殖池塘,为“渔光互补”项目提供了广阔的实施空间。通过科学规划与设计,可以将这些水域资源与光伏发电有机结合,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在项目设计方面,“渔光互补”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技术因素。首先是选址问题,应优先选择光照条件好、水域面积较大且稳定的养殖区域,同时避开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其次是光伏支架系统的选型与布置方式。由于水上环境特殊,支架系统必须具备良好的抗腐蚀性能,并能承受风荷载、雪荷载等自然力的作用。一般采用钢结构或铝合金结构,结合浮体式或桩基式安装方式。浮体式适用于较深水体,安装灵活,便于维护;而桩基式则更适合浅水区域,稳定性更强。
在电气系统设计方面,应合理配置逆变器、变压器及电缆敷设路径,尽量减少线路损耗,提高整体发电效率。同时,考虑到水产养殖的用电需求,如增氧机、投饵机等设备的运行,可通过微电网系统实现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能源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此外,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项目设计还需充分评估对水质、鱼类生长的影响。例如,光伏板的遮阴效应虽然有助于控制水温,但也可能影响水中藻类的光合作用,进而改变水体生态平衡。因此,在设计阶段应进行模拟分析,合理控制光伏组件的覆盖率,确保不影响正常养殖活动。同时,应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系统,定期检测水体pH值、溶解氧、氨氮含量等关键指标,确保养殖环境安全稳定。
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家和地方政府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渔光互补”项目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电价补贴、用地审批简化、税收优惠等,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惠州市也在积极制定相关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推动本地清洁能源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
目前,惠州已有部分区域开展了“渔光互补”试点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以某水产养殖场为例,该项目在原有100亩鱼塘上方建设装机容量约6兆瓦的光伏电站,年均可发电约700万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000吨,同时保持了原有的水产养殖功能,实现了绿色能源与农业生产的协同共赢。
展望未来,“渔光互补”将成为惠州乃至整个华南地区推动新能源与农业融合发展的新方向。通过不断优化技术方案、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该模式有望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同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总之,“渔光互补”不仅是光伏产业发展的一种创新路径,更是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协调统一的重要实践。惠州凭借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政策环境,完全有能力在这一领域走在前列,打造具有示范意义的“渔光互补”样板工程,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