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高度重视,光伏发电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步与农业发展深度融合。在这一背景下,“农光互补”模式应运而生,并在各地不断推广。惠州作为广东省重要的农业与工业城市,近年来积极推动光伏与农业的协同发展,探索出一条既保障农业生产、又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新路径。
“农光互补”是指在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前提下,将太阳能发电设施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复合用地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实现了农业和光伏产业的互利共赢。在惠州,这一模式主要通过建设光伏大棚、光伏鱼塘、光伏果园等形式展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项目实践。
首先,在光伏大棚的应用方面,惠州部分农业园区通过在温室顶部安装光伏组件,实现棚顶发电、棚内种植的双重功能。这种方式特别适用于高附加值的设施农业,如反季节蔬菜种植、花卉培育等。光伏发电不仅可以满足大棚内部照明、灌溉、温控等用电需求,富余电力还可并网销售,为农户带来额外收益。同时,光伏板遮挡了部分阳光直射,有助于调节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改善作物生长环境。
其次,在水产养殖领域,惠州因地制宜地发展了“渔光一体”项目。通过在鱼塘上方架设光伏阵列,下方继续进行水产养殖,实现了空间资源的立体化利用。这种模式不仅减少了光伏电站对耕地的占用,而且光伏板还能起到一定的遮阳作用,降低水面蒸发量,缓解高温对鱼类生长的影响。此外,水面上的光伏系统受温度较低的水体影响,其发电效率相比地面安装有所提升,进一步增强了项目的经济性。
再者,在果林经济方面,惠州部分地区尝试在果园上空搭建光伏支架,形成“林光互补”的格局。这种做法尤其适合光照充足、树冠层较高的果树种植区。光伏板安装高度通常超过两米,不影响果树日常管理及机械化作业。与此同时,光伏设施还可以减少雨水对土壤的冲刷,降低水土流失风险,具有一定的生态保护价值。
从政策层面来看,惠州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新能源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对符合条件的农光互补项目给予财政补贴、优先安排用地指标、简化审批流程等。这些举措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和社会资本的投资热情,也推动了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的不断完善。
当然,农光互补项目在推进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如何科学设计光伏设施布局,以避免对农作物光照造成过度遮挡;如何平衡好发电效益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以及在项目建设初期较大的资金投入问题等。对此,相关部门和企业正在通过优化技术方案、引入金融支持工具等方式加以解决。
总体而言,惠州在农光互补领域的探索已初见成效。这种新型发展模式不仅拓展了光伏发电的应用场景,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的持续加强,农光互补有望在更多地区落地开花,成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力量。
展望未来,惠州将继续深化光伏与农业的融合发展路径,鼓励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打造一批示范性强、可复制推广的标杆项目。通过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农光互补体系,助力本地农业现代化和能源结构优化同步推进,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Copyright © 2002-2024